十三陵的地理环境
十三陵的地理环境有如下特点:
第一,陵区位于燕山山脉西部,其西北方向20公里,便是被人称为北京城"北门锁钥"的居庸关,再往北,使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了。众所周知,明王朝是打败元统治者而建立的封建帝国,长城之外就是它的北方国境防线。在明代,沿着万里长城,从东到西, 一共设立了9个边防重镇,以防止元蒙的入侵,历史上称做"九边"。由此,我们不难看出,十三陵是一个典型的"边塞陵区"。
第二,如果登高鸟瞰,你会发现,以长陵为中心的天寿山陵区,是一个南北长12公里、东西宽10余公里的椭圆形山间盆地,其北面有天寿山,东面有蟒山,西面有大峪山、虎峪山,南面有汗包山、昌平城后山、龙山和虎山,西北有笔架山,东南有平台山,西南有长寿山,群山环绕,层峦叠峰,是一个目力能及的、 既不显空旷又不显通窄的、 雄伟壮阔的山间盆地。除此而外,陵区内的几道水流,自西北而向东南,弯弯曲曲,穿流而过。整个陵区,山环水绕,形成了一个山清水秀而又相对独立的盆地地理环境。
十三陵的布列规律:
从天寿山诸陵的布列情况看, 长陵位于天寿山中峰之前, 基本上处于陵区的中央,其他各陵分布在长陵的左右两侧,形成了以长陵为中心、其他各陵左右排列的陵寝体系,辈分越高的皇帝,其陵墓越靠近长陵,辈分越低的皇帝,其陵墓越远离长陵。
当然,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。例如,明成祖长子、仁宗朱高炽的献陵,位于长陵右侧;仁宗长子、宣宗朱瞻基的景陵,位于长陵左侧;宣宗长子、英宗朱祁镇的裕陵,位于献陵右侧。这些都是符合上述原则的,但是,英宗长子、宪宗朱见深的茂陵,本来应建在长陵左侧,然而它却违背了这个规律,建在了裕陵的右侧。再如,作为明代倒数第三位皇帝、光宗朱常洛的庆陵,本应处在陵区的边缘,但是,它却超越了父陵, "挤"进了辈分很高的献、裕两个祖陵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