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访问三僚大通书!
关注微信
全国咨询热线
0797-5238888
0663-8685111
风水资讯
网站首页 > 风水资讯
十三陵之仁宗献陵
发布日期:2020-03-12

十三陵之仁宗献陵

       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与皇后张氏的合葬墓。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黄山寺一岭之前 。 洪熙元年七月十一日始建,十月玄宫建成,正统八年(1443年)三月全部完工。

       献陵的主山为天寿山西峰,海拔700m,为陵区第二高峰。 它与主峰是一对联体姊妹峰,同祖同宗,同为"三台"之一。献陵来龙,发自西峰正中偏西,奔涌而下, 长达2.5公里之遥, 其走向与长、庆二陵来脉大体相同,约为南偏西10 °左右。献陵来龙也有许多不同之处。 首先,献陵来龙大大短于长陵之龙;其次,它显得也更为"纤细"一 些, 没有长陵来龙那样粗壮。 献陵来龙自北而南延伸2公里之后,由于两道沟水夹蚀,逐渐尖灭,然过沟之后,却又高耸如前,形成了一个长达200米、相对高度约50余米的椭圆形山包。这种"欲断却连"的现象就是龙的"过峡""剥换";这个椭圆形的山头就是"金星落脉""华盖"了。

       献陵的来龙,可用短、小、细、歪四个字来概括,与长陵相比,显然不及。如果我们把长陵来龙喻为持琵琶铁板、高歌大江东去 的关西大汉,则献陵落脉便是执古琴洞洞箫、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江南秀女了。献陵之左的第一道龙砂,为长陵来龙的右部。这一部又分为两支:左支向前伸出,右支急速转弯,横亘于华盖山前。由于近案当前, 堂局狭小, 献陵的陵宫建筑不得已分为两个部分:明楼、宝城建于案山之后,称内明堂;凌恩门、凌恩殿建于案山之前,称外明堂。明堂分内、外之别,在风水书上早已有之,但就帝陵的卜选实践而言,献陵却是空前的。它的选定,为明末庆陵的选择,提供了重要的借鉴。

       献陵之右的第一道虎砂,与龙砂相比,较短而直前,缺乏环护,略显美中不足;然献陵左右流水,却是前合后聚,交锁织结,层层环护,最为难得。献陵的穴位,选在金星华盖山前的脉尽形止之处。可是,它却不是完全顺承脉向而扦的。这是因为,顺脉而扦,陵宫的方向,就应当是南偏西30°。 如果采取这样的方位, 根据天心十道法,陵后的主山就不再是天寿山西峰,陵前的案山也不再是现在的龙砂右支, 左右的龙虎砂也显得极不对称, 这当然是不足取的。统筹兼顾,现在的这个方位(南偏西20°)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。

       封建宗法的昭穆制度规定,左(东)为昭、为上, 右(西)为穆、为下。依据这种规定,仁宗死后,应当葬在长陵东侧, 他的儿子(宣宗)死后才应葬在长陵西侧,而现实恰恰相反,这又是为什么呢?

       这仍然是风水的原因 。前面我们说过,献陵的主山天寿山西峰,是与长陵主山一天寿山主峰同祖同宗的同体姊妹峰, 其尊贵程度,仅次于后者。而宣宗景陵背后的主山,虽称做天寿山东峰,却只是从视觉上而言,其实, 由于流水的切割作用, 它与天寿山已不属于同一山块了  从风水术看来, 东峰是天寿山左肩过峡之后形成的下一代山脉(从脉),辈分要低一些;景陵的龙砂穴水与献陵相比,也要相差很多。因此,宣宗不敢僭越,只能将父陵建于长陵西侧。风水原则比昭穆制度有着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, 这又是一个明显的例证。

       仁宗临终时遗诏天下:  "朕临御日浅,恩泽未決于民,不忍重劳,山陵制度,务从俭约。"宣宗遵从父命,亲定陵园规制。形制较长陵而言,小了很多,神道上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、碑亭,凌恩门仅为三间,凌恩殿与左右配殿均为五间,单檐建筑,明楼没有长陵那么高大,城下券门也改为前后直通的形式。因此,清梁份《帝陵图说》 中有"献陵最朴"之说。现玉案山之后的陵门、明楼,已经重修,而玉案山之前的凌恩门、 凌恩殿等建筑,仍为遗迹。

       墓主简介

       洪熙皇帝仁宗朱高炽,成祖长子,洪武十一年(1378年)七月初一生于安徽凤阳,二十八年(1395年)立为燕王世子。永乐二年(1404年)农历二〇一七年三月初八立为皇太子。二十二年(1424年)八月, 成祖薨,已经47岁的朱高炽即皇帝位,次年改元洪熙。洪熙元年(1425年)五月十二日,病逝钦安殿,在位10个月,享年48岁。农历二〇一七年七月十六葬献陵。廖均卿风水十三陵之——【献陵】

       朱高炽少年生活于民间,深知人民甘苦,是明代较能体恤民情的守成之君。他当了皇帝以后,能够任用贤臣,虚心纳谏,体恤臣下,严惩贪官。大理寺卿戈谦,耿直敢言,词语激烈,仁宗对他颇为恼火。每当他言事时,均是怒目而视。大学士杨士奇说,戈谦是根据陛下号召而言事的,如果您这样对待他,今后谁还敢说话呢?仁宗觉得有理,马上改变了对戈谦的态度,不久又下诏自责过错。后来地方官员发生腐败案件,他经常派戈谦去査办 

              仁宗还明令罢采办金银, 停西洋宝船; 多次减免灾区赋粮,及时发放官粟济赈灾民。在位期间,山东巡抚奏说徐准一带发生洪涝,百姓衣食无着,地方官员却照常征税。他即召大学士杨士奇讨论,主张免去夏税秋粮一半。杨士奇提出先让户、工两部知道。仁宗说,老百姓现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我们怎么能按部就班, 慢腾腾办事呢? 他令太监取来文房四宝, 让杨士奇就地草诏, 发往灾区。

仁宗在位期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,使百姓安居乐业,社会经济得到发展。史书评论他"在位一载,用人行政,善不胜书"。有人认为,他如能在位多年,其政绩一定可与汉代的文、景二帝相比 。张皇后为人精明,处事能干。仁宗死后,每遇军国大事, 宣宗都要秉明母后,然后实行。她经常提醒宣宗注意百姓疾苦, 重用忠正大臣。宣宗死后, 9岁的英宗朱祁镇即皇帝位, 有的大臣认为皇帝年幼,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,她坚辞不允。 她教导英宗重用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三位老臣,远离太监王振等小人。

       张皇后对自己的亲属管束十分严格。 她的侄儿仗势欺人, 殴打百姓, 被人告到官府。 张皇后把侄儿传进宫, 当面斥责, 并吩咐有司依律处罚 。由于张皇后一力帮持,仁、 宣两朝和英宗初年, 君臣协力,大局稳定, 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。

       正统七年(1442年)十月,张皇后病逝,十二月葬献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