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访问三僚大通书!
关注微信
全国咨询热线
0797-5238888
0663-8685111
网站首页 > 三僚文化 > 三僚民风民俗文化
明朝皇封三僚曾氏农历正月十一花灯节
发布日期:2020-02-29
明朝皇封三僚曾氏农历正月十一花灯节
      三僚村有一个流传久远的习俗,即春节过后农历正月十一日申时即是如此热闹,锣鼓声、鞭炮声,热闹非凡,我们当地俗称“进灯“,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,也称为“扬灯”,也就是官方称“花灯节”闹花灯。这一天是三僚曾氏独有的节日。其他姓氏也没有。说起三僚村的“花灯节”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缘故。
      花灯源于北方中原,始于汉代,最早流行于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的住所。每当新春佳节,达官贵人都会安排人在各自家门口挂上几盏灯,借以炫耀门楣、烘托节日气氛。后来,北方中原人南迁为客家人,把原来习俗带入当地,一些大家族也竞相仿效,花灯便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,再演变至今深入到我们赣南地区客家人,现成为了一种客家习俗。即在上一年进灯日后生下男孩的人家,一般正月里都要在宗祠里挂上一盏花灯。而围绕着挂花灯所衍生的所有仪式,统称上灯。上灯,“上”作动词用,如“上梁”。而更深层次的意思则是“向上级呈递……”如“上书”,即把本族群(壮大)新增男丁的喜讯呈报老祖宗,起到“慰祖”的作用。而之所以把它局限于客家习俗,是因为只有在客家方言中,“灯”和“丁”才是谐音,“添灯”寓意“添丁”。也因为“上”在客家方言里,与“丧”的发音同,因此,民间更愿意把上灯称为进灯、扬灯、买灯、接灯或升灯。

      因为姓氏的不同,地区的差异,上灯的仪式也略有不同。作为“添丁”的人家的家长,很多地方把他们称为“灯头”、“灯头公”,一些地方称为“灯主”、“灯子”。再往细分,上一年率先“添丁”的“灯头公”,被称为“头灯”,而最后一位“灯头公”,则被称为“尾灯”。一岁以内的上灯叫“添新灯”,大于一岁的上灯叫“添老灯”。在旧时代,“头灯”的任务很重,亦很荣耀,因为他就是来年上灯的大总管(如今一般由理事会代替)。

      腊月里,“头灯”就得统计“灯头公”的人数,到城里或圩镇去订购花灯。到了正月的接灯日,“头灯”还得带几个人作为先头部队先去买灯。而另外的“灯头公”则扛着两端包上红纸,扎上芹菜、大桔、大蒜等(勤劳吉利会算)的新竹(抬灯回村用),与同姓宗亲(男的)一起,举着姓氏大旗,抬着大鼓,点着鞭炮,浩浩荡荡地去接灯。与买灯的队伍会师后,每个“灯头公”还要买上两根“带尾蔗”,与大队伍围着姓氏大旗转上几圈后,再一起护灯回村。所谓的“带尾蔗”,除了寓意步步高、节节甜之外,更为重要的是,蔗的尾梢是蔗种,借此寓意子孙连绵,繁衍不息。

      回到村里,护灯的队伍还得巡游一圈,经过每家每户门口接受乡亲祝福,恭迎福禄丁财。每到一处,鞭炮震耳,欢声笑语。在举行一系列的祭祖仪式后,再把花灯悬挂在宗祠的上厅。而“灯头公”则在家中点着豆油灯,并时不时地添油,保证其不熄灭,称为暖灯。正月十六,再把宗祠花灯摘下焚烧,熄灭豆油灯,称为结灯。上灯仪式结束。

      “花灯节”本是元宵佳节那天,也就是正月十五,也有些地方是八月十五进灯的,为何三僚这个千年古村落却是正月十一申时呢?

      这里就要从三僚的风水说起,风水鼻祖杨筠松自黄巢之乱,携带风水秘籍由皇宫云游到赣南地区。

      在赣南地区收了曾文辿(也就是三僚曾氏的开山祖)和廖金精(三僚廖氏开山祖)为徒。携弟子曾文辿、廖金精云游至此,被三僚村的风水所吸引,杨救贫本无意驻足,但曾文辿却想为自己找一块吉壤定居。

      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,告诉师父杨筠松说:“前有金盘玉印、后有凉伞遮阴,子孙可世代为官”。杨筠松过去一看,果然是个山环水绕的风水宝地,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,盆地后有一颗凉伞形的松树,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。在他眼里此地更是一个堪舆人世居之地,于是他告诉曾文辿:“前有罗经吸石,后有包裹随身,子孙代代为仙客”。于是杨筠松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,在盆地的中间搭茅棚居住,古时把茅棚称为“寮”,于是人们把这里称作“三寮”,后来又改为带人字的“僚”,寓意人丁兴旺。

      杨筠松师徒选中这块“宝地”侨居二十多年,他们授徒传业,开创了中国南方风水文化之先河,杨筠松先生后被海内外堪舆界尊为祖师。三僚村的曾、廖两姓村民,自祖上曾文讪、廖金精师承杨公之术后,家承代代相传不绝,历朝国师辈出,(自五代十国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朝千多年,约出国师24位,明师72位,其中白衣承昭,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者有36人,更有数以万计的杨公弟子从此走向世界。

      明朝永乐年间,曾邦旻,号罗山,明代三僚人,明嘉靖十五年丙申岁(1536),奉诏入京,为万历皇帝相造寿宫定陵,九年功成,授钦天监博士,进阶正七品。曾邦旻因相造定陵有功,万历皇帝赐官、金银财宝与曾邦旻都不要。于是万历皇帝就赏赐曾邦旻三件东西:一盏花灯、一块石碑、一块圣旨牌匾。规定三僚曾氏每年正月十一日申时以花灯进祠堂以纪念。石碑内容为皇帝亲笔所写立在村口,内容为:“见官要迎,见官要接。骑马要下马,坐轿要下轿,步行入村,一个不迎一个不接,先斩后奏”。
      万历皇帝赠邦旻南归圣旨匾文为:“江西曾氏子,学识谁能比,腹隐青囊经,眼明雌石鲤,呼山山即应,喝水水旋止,事成伟矣哉,功亦在乎耳,别无赠归南,斯言作表记。”

      皇封于三僚曾氏每年正月十一申时的花灯节也就是由此而来的。在过去也就只能是曾氏正月十一申时进花灯。